前言
归档某一天临睡前的思考。
正文
阅读之问,文学带给人们什么
文学带给人们什么,是建筑一座精神家园,还是和古老恒星的对白。 流连于筑梦的幻境并不能对现实造成更多的增益。 之前有一篇报道,写到一位农民在读“海格德尔”。似乎这样的对比让人觉得诧异。 我也想问,文学带给了我什么,是看着白居易苍白的笔触,还是杜甫沉郁顿挫的呐喊。 但是文字记录了历史,我们得以透过文学,再去感受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里的旷世理想。这也许就是文学的意义和力量所在。一个人如果找到了一件觉得有意义的事情,那么或许可以产生惊人的力量。 并不是所有的瞬间都那么沉重,阅读带来了年岁的变化,李清照正青春写下“和羞走,倚门回首,却把青梅嗅”,南迁之后,更多的是对现实沧桑的写照和忧国的愁绪。 你可以看到陆游和辛弃疾笔下的时代。也可以追溯盛唐时候的辉煌。文学是文人笔下的情绪和相思。 文学承载着一种灵性,正因为呼吸之间,可以让我们浮想联翩,才让我们清晰看到自己的心境。 但文学,有时候也会成为一道壁垒和障碍。缥缈的时空,把人带回来了亘古的《赤壁赋》,在美梦里侣鱼虾,友麋鹿。但是醒来却写不出一道高数题。 文学让人变得孤独和自负,因为精神世界的辉煌,囚禁了孤傲的灵魂。无法踏出这座冰冷的宫殿。 文学让人精神恍惚,就好比是在于自己的灵魂跳舞一样梦幻。 文学让人脆弱,情绪的累积就像是积分一样,无法消除误差,最终导致失衡。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亦是如此。 文学有时候也会让人疯狂,白衣卿相的柳永,纵使写下,“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!”,也只落得潦草半生。 文学也让人变得不那么纯粹。 文学之问是个好问题,它把文学意义,文学的立足点,文学与世界观,很好地结合起来。 读书因人而异,文学也是一把双刃剑。没有绝对的好与坏。 至此,关于文学之问暂时告一段落。
总结
<!--选取某一天晚上阅读朋友的朋友圈,写下的三段话作为总结 -->
现在读书,脑子晕晕的,感觉看不下完整的一段话。
我之前每个月会选择性地读一两本书,现在大多的娱乐活动都留给了博客,书读得也少了。
获取的媒介大多是通过reeder和bilibili,但好的书籍仍具有持久的魅力。
问题在于阅读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无法衡量,而可能具有很高的情感价值。
但是解决这个问题之后,还有两个问题,一个是对于时间成本的控制,另一个是对于阅读后的信息整流。
和谁分享,如何分享?
回顾前几年的阅读经历,给我映像很深的有着几本书:
《浮士德》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《夜莺和玫瑰》《黄帝内经》《堂吉诃德》《梁永安的爱情课》《人间失格》
《瓦尔登湖》,不得不说书籍非常好地能反应时代的特征,但是这是一个理性大于感性,物质大于精神的时代。
文学的地位逐渐被削弱,取而代之的是生存方式的考量和部署。
也许让一本好书沉溺在深海,选择如何谋生成了更高优先级的考量。\[月亮\]
但我依然相信好的作品是超时代的,《红楼梦》《神雕侠侣》《笑傲江湖》《倚天屠龙记》《天龙八部》
《射雕英雄传》,其间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,更容易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共鸣,书籍中营造的世界是极其瑰丽的。
过龙的曲折爱情,令狐冲和任盈盈的奇妙经历,还有林平之的人生遭遇以及对于岳灵珊前前后后的感情态度。
太多的东西值得思考。阅读就像是开了一台服务器。
然后可以在其中的虚拟机里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,完成不同角色的心灵体验。
就是和你的机器对话一样,每一行代码都是一种信息的传递。
这种沉浸感让人暂时忘掉了无趣,获得了片刻的欢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