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ugo ʕ•ᴥ•ʔ Bear Blog

前言


为什么单独开设一个post来单独研究这个问题呢,足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。

在男孩子从小到大到成年的成长历程中,绝大多数情况下,回避不掉两件事情的诱惑,第一件,游戏,第二件,爱情。

今天主要是对游戏来做一个探讨和分析,我所援引的数据全部基于自我的人生经历,不具备普适性,所以仍请大家理性看待。

正文


以下是我自己的观点。

“有为”,“无为”


在我看来,我先提出两个概念,“有为”,“无为”,这两个词出自《道德经》,也对应很多的成语,比如“有为青年”“无为而治”“年少有为”“清静无为”。 有为,你可以看作是,有所作为,取得一定的成就,能够发挥个人主动性。所衍生出的也有很多概念,比如“励精图治”“自强不息”“精卫填海”“奋发图强”“愚公移山”,主要是将个人意志融入到现实世界当中,通过能量转换,来改造世界或者实现自己的目的。 ”无为“则是一种不是很好理解的概念,甚至是有些反常识的,主要体现在大多数道家的著作当中,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更深层次的理解是,观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,讲求主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,主静,主修身养心。同时也带有天性的意思。

《道德经》第十六章

_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_


_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_


_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。_


_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,不知常,妄作,凶。_


_知常容,容乃公,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_

游戏还是学习


我们通常发现游戏比学习更加具有致命的诱惑力,我们通常把这一种倾向称为兴趣,游戏并非狭义地指电子游戏,可以指涵盖从小到大的很多活动,比如烤红薯,捞河虾,抛秧,放鞭炮,爬树,等等,随着逐步远离自然和农业,相应的活动变成了和社区的小伙伴捉迷藏,看日出,逛图书馆看小说,挨家挨户串门,夜晚闲聊,领着大音响放歌,玩滑板,随着年龄阶段的成长,电子游戏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游戏,传统的线下象棋变成了峡谷的激烈对抗。 在某种程度上,我认为,最初的游戏活动,是顺应雄性的天性的,在原始阶段,雄性的主要工作就是狩猎,制造兵器,砍树,建造房屋,这些活动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和自然之间的交互,所以在基因中,我认为这种天性是镶嵌在脑海之中的,只不过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分化,这种天性受到了抑制和分化,本该用于娱乐的时间,被沉重的学业压力和过度竞争所入侵,于是游戏本身的活动转化为一种新的竞争,而游戏所带来的情绪扰动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,我们不要忽视这种情绪上的细微变化,从前的游戏活动是为了娱乐和生存本身,带来的刺激是温和的,当游戏演化为剧烈的战争,那么势必会变成,“龙战于野,其血玄黄”的惨烈局面,造成性灵和性格上的巨大毁灭。 这个时候学习走到了游戏的对立面,教育走到了天性的对立面,让原本统一的活动,从此分道扬镳。在我们阅读历史,不难发现,游戏和学习并不矛盾,《理想国》这部著作,本身就是由大量的对话所组成,构成社会的方方面面,《论语》中的大多数情景也是喻教于学,在教学中融入了大量的社会文化。 而令人诧异的是,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,加速了多元化的景象。游戏不仅是生活本身,而且融入了更多复杂的元素,科幻,生存,跑酷,战争,而学习这些活动则更加具象到专业的分科。不难看出,同源的一项生命活动,终于成为了两个树枝上的叶子。 对于学习而言,进入心流则更加困难,因为学习离本源更远,而对于游戏而言,不仅由于精巧的设计,刺激的玩法,反倒是一切都是在迎合本源,进入心流更加容易。 但是由于客观的评价体系,导致这样一个戏剧化的矛盾的产生,更贴近人性本源的生命活动被视为是无用功,成为了阻碍离本源更远的学习的障碍。这就像自我斗争与外部斗争的开始。 由此,人的精神状态也开始出现了两种分化,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学习,和为了娱乐而进行的游戏,进而分化成理想和现实这两道天堑,中间的鸿沟再也难以跨越。 但是情况并不会因此止步,这种斗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,抑制本性的行为,随时都会受到本性的反噬,于是状态曲线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规律性的变化,所以陷入低谷或者困境的时候,不要给自己过度的责备,这就是本性反噬的结果。 为了在评价体系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,生物进行了进化,演化为对于自我本性的克制,和对于新的评价标准的迎合,这种进化使得生物获得了生存的权利,同时保留了对本性的容许。这也就是为什么说“人类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”。

如何选择兴趣倾向表征出我们自我的生存方式


如果说哲学是双向的,互通的,而现实就是单调的,严谨的,在想象中,作为主体,我们随时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,但是在现实中,这样的想法是荒诞的,讽刺的,现实用一种更为直白的结构打开了矛盾的核心,选择什么样的方式,给你什么样的结果,这就是现实本身。 所以一种最基本的逻辑就是模仿和规避,通过群类的生存经验来完成对于自我选择的主动优化。选择成为一名牧师和一名猎人,在现实世界是行不通的,面对一条受伤的小鹿🦌,在饥饿的牧师和饥饿的猎人面前,这头小鹿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,牧师会为它祈祷,视同如它的生灵,安抚它的灵魂,而猎人无需考虑过多道德的制约与否,生存是其首要的目标,与其考虑小鹿的生死,远比不上明天,后天的生存。 这里就涉及到非常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,也是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反复探讨的一个话题,现实是否真实,不论是在《南华经》《盗梦空间》《浮士德》《堂吉诃德》,非常多的作品都在研究这个话题。庄子梦蝶,人生臻至化境,盗梦空间的核心设定也是关于梦境与现实的探讨,而宗教本身,也是对于这种问题的深度思考。

我们永远不会止步于此


我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,过去是一座宫殿,而未来是一抔黃土。过去欢快的记忆将成为历史并永恒地践行因果律,不少怀古诗都是在表达从今视古的感慨,但是在从果推因的时候,一定会有巨大的线索被忽视掩埋,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结果是原因的一个子集,这就是不可逆性,我怀疑这个问题就涉及到《相对论》里所分析的基本物理问题了,既然认为光速不变,那么光是怎么产生的,如何超越光速,超越光速真的能回到过去吗,这一系列奇怪的问题没想到都和哲学有关。

不论如何,在现在看来,一切都不会止步于此,过去的欢快属于那个时刻的绝对的幸福,而未来的重点都将是随风而散。当我们接受自然的那一刻,我们终将如同千年老树一样,回到我们的起点。

总结


没什么好总结的了,写这么多肚子饿了,搞点东西吃吃,然后睡午觉。

#情绪表达